声波里的中国航天|用勇气和奉献兑现航天强国的承诺_新华广播_新华网
//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playType=2&src=//vodpub2.v.news.cn/publish/yhaudio/20211228/cee2cea9-623a-456e-9699-3bc33b3504dc.mp3

声波里的中国航天|用勇气和奉献兑现航天强国的承诺

2021-12-28 10:28:48

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奋战在航天一线,用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精神,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武器型号的热防护试验任务,助推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测器遨游宇宙。

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屹立在技术前沿,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掌握了目前世界上全部6种试验设备和3类试验技术,将我国热防护试验能力推向世界一流。

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二所五室气动热研发团队。

一个仅有60人,但研究员比例高达六分之一,获得过10次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团队;一个在热防护试验领域中,用勇气和奉献向祖国兑现了航天强国承诺的团队。

团队自1963年由钱学森和庄逢甘创建以来,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的道路上,艰辛而勇敢的前行。先后经历了“载人飞船技改项目”、“探月工程技改项目”和“高超工程技改项目”等几次重大设备建设和技术升级,终于从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时光荏苒,随着国家对国防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团队在扩大规模、提升能力的道路上加速前行,2013年“Φ1m电弧风洞”为我院赢得的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对当年的坚持,给予的最好回报。

热防护技术向来是每个国家的核心技术,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的封锁,甚至连科研人员赴美国学术交流的签证申请都不予通过。

2012年,为满足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需求,十一院与俄罗斯中央机械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准备用1000万人民币购买对方的高频感应加热器。但没过多久,俄方单方面终止合同,使得已经动工的项目面临瘫痪状态,前期的基础设施投资面临打水漂的危险。

在这紧要关头,时任团队带头人陈连忠顶住巨大的压力,毅然决定由二所五室扛起这个千斤重任,独立自主研制高频感应加热器。

2015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频感应加热器投入使用,性能大幅优于当初俄方的设计指标,而花费却不到当初购买预算的五分之一。

陈海群作为高频感应加热器的技术负责人,在两年多的研制过程中,日夜奋战在办公室和施工现场,忙于工作的他,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以至于落下了慢性胃肠炎的毛病。高频感应加热器点火成功的当天,陈海群说出了整个团队的心声:“外国人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一样能干成!”

2018年12月的一天下午,在50MW电弧风洞的控制室内,清脆的铃声响过三遍,人群掌声四起,在经过了50分钟的煎熬后,团队终于完成了国内首例“模型尺寸1m量级、3000s大功率、防热结构考核试验”。大家在相互拥抱的同时,眼中都饱含热泪,回想起这次试验任务所经历的150多天,感慨良多。

在一个月以前的第一次试验中,仅仅因为一根冷却水管的位置偏移了5mm,使得试验失败,整个团队4个月的准备工作付之东流,每个成员都笼罩在极大的紧张和压力下。

此时,团队带头人欧东斌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亲自制定每个岗位的检查流程,帮助试验现场各系统负责人分析失败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依靠着团结和奉献的精神,欧东斌带领团队继续前行,经过了一个月如炼狱般的评审后,终于在第二次尝试中顺利完成试验。

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如今“5mm的偏差”已成为团队的激励,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成员,试验的成功和数据的有效是他们对工作最真诚的承诺。

六十载春秋更迭,四代人年华消逝。

他们不仅是因为那些辉煌的成就,而成为最优秀的团队,更是因为他们始终拥有不忘初心、勇创一流的信念,才有能力去兑现航天强国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