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读课文里的新华社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_新华广播_新华网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playType=2&src=https://vodpub2.v.news.cn/publish/yhaudio/20211107/8ec55a61-6f23-45bf-b7d7-bf201044f40c.mp3

和我一起读课文里的新华社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2021-11-08 09:41:55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 乐天 高健 温旭峰 :
这里是新华社“新华FM”发起的“和我一起读课文里的新华社名篇”,我是领读人乐天、高健、温旭峰。我今天和大家一起读的是《飞向太空的航程》。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篇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007年版的课文选自新华社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从描述杨利伟飞天之旅开始,讲述了中华民族飞向太空的“航程”。
乐曲《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一首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戚发韧
我们和毛主席一块看到了东方红卫星,听到了播放东方红乐曲,感觉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事业。
就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原主任设计师、中国姿控发动机创始人 傅永贵
那阵我们技术上很落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先进设备,有好多东西搞不出来,都是钳工硬用手抠出来的。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但此时,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中国航天人基本上从零开始,进行载人飞船的研制、设计、制造、实验、人才、管理,在当时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突破技术、保证质量和进度,我们很多人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五加二,白加黑,是一种常态。
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而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抛在了大沙漠里,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洒在了戈壁滩上,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700多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戚发韧
一个人,有了爱,才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贡献给集体、国家、事业。
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从“神一”到“神四”,中国人成功搭建“登天阶梯”。而“神五”的发射,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出征仪式。
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简朴而庄重的“航天员出征仪式”开始,杨利伟穿着白色航天服,坐在前排。 深秋的大漠,寒气袭人。但广场上已经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他们冒着严寒守在这里,为杨利伟送行。
领读人和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5、4、3、2、1,点火……
杨利伟这样回忆:
杨利伟(来自《太空一日》)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飞船内的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像一块铁一样缩在了航天服中。 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了剧烈的抖动,产生了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就在刚才短短的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照射进来,阳光特别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这时,地面指挥大厅的人喊了一句:“快来看啊,利伟还活着,他的眼睛在动!”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了起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凝聚了几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了惊人的巧合,而历史常常用巧合来见证成就。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出征仪式。
2021年10月15日,问天阁前,《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人们为航天英雄翟志刚送行。他和王亚平、叶光富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而18年前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同一首歌声中,翟志刚与杨利伟紧紧拥抱,送战友首征太空。 18岁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更见证着中国航天的一步步跨越。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1人一天到3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神舟十三号,5、4、3、2、1,点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