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术传播与数字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新迷影丛书十周年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4年10月19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视听艺术传播与数字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新迷影丛书十周年发布会”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举行。
来自全国数十所传媒与艺术院校的120余位高级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围绕着“后电影”时代影像文化发展新趋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视听传播领域剧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化传播等创新性课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
在19日上午举行的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发表了致辞。她充分肯定了此次由北大学术机构与国家级专业出版单位紧密协作推进的“有组织科研”活动,同时也高度评价了“新迷影丛书”10年来累积出版23种精品图书的显著成果,以及这套学术译丛对影像文化研究发挥的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在致辞时强调,针对“后电影时代”视听艺术传播所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学术界合力推动前瞻性理论探索并及时出版研究成果,具有很强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张宇清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国内一流的传媒专业出版企业,将携手国内一流传媒科研及教育机构,努力打造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创新机制平台。
开幕式后举行了“新迷影丛书十周年与电子游戏文化理论译丛”发布仪式。丛书主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发表了题为“超胜与会通”的演讲,回顾总结了自己带领团队多年坚持学术精品译介出版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并对参与丛书策划、翻译、编辑出版的100多位工作人员表达了真挚感谢。他还向大家介绍了即将出版的国内第一套“电子游戏文化理论译丛”策划翻译情况。
此次“视听艺术传播与数字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学术研讨会”设立了“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主论坛,以及“后电影时代的电影理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视听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创新”三个分论坛。出席研讨会的120多位传媒与艺术界专家学者中有近40位奉献了高质量的学术演讲。
19日上午在主论坛上发表学术演讲的高级专家有: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孙立军;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周安华;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张文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亚奇;青岛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金梦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
孙立军教授做了题为“AI与电影艺术的变革”的演讲。演讲将胶片时代、数字时代的电影创作案例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提出了AIGC时代电影创作及美学探索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周安华教授做了题为“视听媒介及其艺术的数智化转型”的演讲。他主要分享了关于新视听媒介及艺术对教育的重要启示,以及AI赋能教育的成效展示。
张文东教授做了题为“后电影时代的中国电影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意识”的演讲。他强调,在进入“后电影时代”的当下,中国电影应当坚守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同时致力于重建电影美学新标准。
顾亚奇教授做了题为“国潮深处:传统文化视听传播的策略与路径”的演讲。他剖析了“国潮”现象背后的媒介逻辑,指出了传统文化在视听传播中的创新策略和路径。
金梦玉教授做了题为“AI驱动的新视听文化:未来创新与融合之道”的演讲。他分析了AI技术应用对电影创作方式、观赏形式以及创作主题的改变,强调了积极探索创新趋势与融合之道的重要性。
姜宇辉教授做了题为“从神经影像到神经网络:科技赋能与艺术创新”的演讲。他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结合将给电影及电影哲学研究带来的可能性及挑战性。
叶风教授做了题为“科技赋能与艺术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设计实践”的演讲。他强调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注重在数字艺术创作实践中将传承、创新、发展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张智华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网络影视发展”的演讲。他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促进网络影视创作创新、形态与传播的变化,以及赋能中国网络影视在海外广泛传播。
在主论坛上,8位高级专家学者的重磅演讲呈现出学术研究的多维度、多向度、多角度,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专业信息和深刻见解,也为数字时代下影像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新思路新方向。
而在19日下午举行的三个分论坛上,又有30余位高级专家学者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演讲或参加了热烈的自由讨论。大家研讨的内容涉及“后电影时代的电影话语体系演变”、“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网络微短剧剧本自动写作”“中国经典的现代数字转译”等等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创新性、高价值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突飞猛进,与更加开放自由、多元融合的全球社会经济关系一起化合、嬗变,开启了“万物皆比特”“文本脱物化”“文明去中心”进程,重塑了媒介与文化产业,尤其在视听传播领域催生出了创制和表达生活经验、熔炼和散发思想文化的全新方式。
面对媒介与思想、文化与艺术的又一次变革,该怎样准确把握媒介与视听文化的本质之变?如何不断开创数字技术与视听传播融合的模式方法、路径途径、内容选择?怎样探索开拓中华人文精神与数字视听传播的共生共荣之路?如何解答建设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强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新需求的时代母题?
为推动对上述行业发展热点、痛点的前瞻性理论研究,“视听艺术传播与数字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将持续发挥建设性作用。(配音:刘瑾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