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丨未必为敌的敌人
1934年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在红军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

战略转移已然迫在眉睫
但中央红军无论往哪走、怎么走
都要跨过敌人重兵把守的层层封锁线
再不有所作为
红军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此时的周恩来,有个大胆的设想:
从敌人内部打开缺口
让一部分敌人不要进攻
尽可能减小突围阻力
这个想法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怎会有人冒着“通共”的风险
给红军减压呢?

别说,还真有
陈济棠,粤系首脑
与蒋介石一直存在矛盾
1927年南昌起义后
陈济棠就曾与南下的起义军交战过
在汤坑战役中
他的部队被起义军打得死伤惨重

时间虽过去了7年
可“挨过揍”的阴影仍在
红军即将战略转移的消息
一传到陈济棠的耳朵里
他难免担心“噩梦重演”
因为这次面对的可是十万红军主力呀!
不仅如此
陈济棠更不愿意看到的是
国民党中央军以“进剿”为名插足粤系地盘
自己的政治利益就会受到根本性动摇
所以希望能和红军展开谈判

1934年10月6日
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
换上西服,戴上墨镜和草帽,一副“商务style”
赶到约定会合点
并由粤军的一个特务连护送
前往江西省寻乌县罗塘镇
经过几天几夜的紧张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了“五项协议”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借道

周恩来先前看似不可能的设想竟成为现实
根据协定,红军不进入广东腹地
粤军也不顽强阻击
就做做样子演演戏
双方只发生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局部战斗
封锁线较为顺利地通过了
这次谈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凭证
陈济棠是死不承认
红军方面也一直严守这个秘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老革命家何长工的回忆录出版
这段历史真相才被世人所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哪怕对方是曾经的敌人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
红军和根据地能够存在的一个原因
“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蒋介石想用“一石多鸟”之计
在“剿共”的同时消灭各地异己军阀
而红军则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灵活穿插
这是长征胜利的原因之一
也是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典型案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团结是永恒的主题
统一战线,不仅搞革命需要
搞建设、搞改革也需要
重磅视频节目《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
今日上线第七集《未必为敌的敌人》
带你细品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每周新华网PC端、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网微信、新华网微博
如约讲述
各大平台同步播放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