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为什么这个“C”很重要?
今天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中和是其中重点。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个C位的“碳(C)”很重要!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众所周知,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是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正负抵消。
因此,
只有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而二氧化碳又是一个有百年量级的长寿命的气体,所以减排控碳必须即刻开始,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要知道,我们日常吃穿住行等等活动都会造成碳排放。
拿用电举例,电表走1000个字会释放出700多公斤的二氧化碳。以一户家庭一个月平均用300度电来算,那么只需要两个多月就能做到。
一直以来,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始终是全球关注的重点。
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其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的措施。
然而,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1摄氏度。
另据观测显示,我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我国“碳中和”之路:在“困难模式”中积极行动
事实上,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在碳中和道路上开启的是困难模式。
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已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但我国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尚未达到峰值。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碳排放下降的约束将使得我国完成碳中和目标更具挑战。
我国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实现减排降碳,是一道高难度竞赛题。
尽管如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我国始终在行动。
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工林面积7954.28万公顷,全球增绿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截至2020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碳达峰、碳中和怎么干?
在此基础上,碳达峰、碳中和该怎么干?
近期召开的中央会议上明确了工作定位,尤其为今后5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会议提出,完善能源“双控”制度,今后既要控制能源消费强度,也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同时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工业、建筑、交通是我国主要终端能耗部门。会议提出,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绿色建筑,通过“黑科技”加持,可以大大减少在取暖和制冷等方面的能源消耗。
在交通领域,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行动。例如,长春市今年起加速出行方式电动化步伐,出租车和公务车原则上不再增加或更新燃油车。很多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已经悄悄变身为电动车。
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体系也正在推进中,全国碳市场建设有望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人社部等三部门此前联合发布18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管理员”。
此外,专家还建议,要加快布局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低碳前沿技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汉书·董仲舒传》有一句话,“积少成多,积小致巨”,意思是积累少量的东西,最终也能获得巨大的数量。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国家、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应用的同时,作为个体更应该积极践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碳中和”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央广网、北京日报客户端等
作者:周雪晴
主播:刘子华
终审:刘君